世界焦点!【团结奋斗开新局 喜迎工会十八大·最美职工】为中国高铁装上国产“膝盖”
管益辉潜心钻研高铁关键零部件数控加工技术,打破进口依赖
【团结奋斗开新局 喜迎工会十八大·最美职工】为中国高铁装上国产“膝盖”
(相关资料图)
如果用一个词形容管益辉,应该是“大器晚成”。
自1991年进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中车青岛四方公司),管益辉虽然是车间数得上的技术能手,但一直局限于“墙内开花”。直到去年拿下山东省首届职工创新创效特等大奖,获得100万元奖励,管益辉才得以一鸣惊人,而那时,他已经52岁。
今年,管益辉荣获“最美职工”称号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被问及上台发言的感想,年过半百的他也难掩激动:“那是属于咱技术工人的高光时刻。”
十年磨一剑
最近这一年,管益辉回答最多的问题就是“什么是轴箱体”“什么是柔性加工”,这是他和团队倾注10年研制的创新成果,凭此捧回了山东省首届职工创新创效特等奖。
管益辉是中车青岛四方公司加工中心的操作工,从事着“和谐号”“复兴号”高速动车组生产制造工作,深耕一线32年。
2005年第一次见到轴箱体的场景,管益辉仍历历在目,那是一个国外进口的“黑色大块头”,是动车组转向架的关键走行部件,具有承载车体重量、传递动力、减震等作用,被业内称为“高铁的膝盖”。
“我们也要生产出我们自己的产品,打破国外垄断。”管益辉说。
管益辉和团队进行了专题研究,待产品试用稳定,管益辉开始了新的尝试,他将原本10道工序拆分成14道,加工用时缩短30%,中国动车结束了依赖进口轴箱体的历史。
围绕轴箱体制造加工,管益辉与团队经过上千次攻关实验,打造了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,实现了智能化、订单式批量生产,成为国内领先。“单件加工时间由12小时缩短到1.5小时,人员从15人减少到4人,产品种类由2种增加到40多种,累计创效4.65亿元。”管益辉说。
2012年,我国启动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,中车青岛四方公司开始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、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,“分体式轴箱体”也随之提上日程。
“分体式是一个全新的结构,分为上下两个箱体安装,可以大幅减少人力和检修成本。”管益辉说,分体式的尺寸、形位公差必须与之前完全一致,对加工制造环节提出了近乎极致的要求。
经过10年的苦心钻研,管益辉牵头研制出一种微变形控制工艺,满足了分体式轴箱体的工艺要求,量产合格率达99%,费用只有国外进口产品的69%。
深耕方能厚积薄发
管益辉1991年从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,分配到青岛四方机厂(现在的中车青岛四方公司),成为一名机械加工操作工人。只有中专学历的管益辉,何以于数控编程和前沿创新之间游刃有余?
“我学的是内燃机专业,就是绿皮火车柴油机的加工制造和检修。”管益辉说,自己从最基础的活干起。那个年代操作工的主要工具就是刀具,都是工人自己手工刃刀,管益辉苦练磨刀技术、研究刀刃角度,经他手磨出的刀具不仅使用时间长,切削声音小,而且加工表面精度高,令车间老师傅赞不绝口。
工作第二年,公司首次引进两台大型数控进口设备,只有一位资历较深的师傅可以操作,管益辉每次路过放置设备的“玻璃房”都看上半天,虽然心生羡慕,但他深知自己还不具备操作能力。
自那以后,管益辉白天潜心研究操作技能,晚上自学理论知识,一本《机械工人切削手册》被他翻阅得书角起了毛边。
那些年,公司每3年举办一次职工技能比武,管益辉3届蝉联第一名,有了提出学习数控设备操作的“底气”。
走进“玻璃房”,“摸”到心仪已久的设备,管益辉有点无从下手,什么是指令?什么是程序代码?这对于只有中专学历的他而言无异于天书。
每天尽早完成工作,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数控,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,管益辉完全“吃透”了数控原理,掌握了320段工序、3200个参数的编程,达到听声辨工序的程度。
“中国工匠的鼻祖是鲁班,他常用的工具是鲁班尺、墨斗、刨子和拉杆钻,对应到数控加工,就是量具、程序、设备、刀具,这其中的每一样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。”管益辉说,正是这10年的积累,才有了日后创新的厚积薄发。
一直在路上
技术给了管益辉底气,也赋予了他自信。当年与他一同进厂的同学,唯有他还坚守一线,管益辉坦言:“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,在车间里当大师,多好!”
2017年,国资委组织数控技术提升班,管益辉随行前往制造强国德国,学习当地数控机床技术。那是管益辉第一次出国。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奔驰汽车组装生产线,每名员工每个班次调整4个工序,“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员工掌握多个技能,还能始终保持工作热情。”管益辉说。
关于传承,管益辉从来都是不遗余力、倾囊相授,他先后培养了40多名技能人才,其中高级技师20名、中车技能专家9名、央企技术能手2名、全国技术能手1名。
这些人里,既有刻苦钻研的好苗子,也有资质一般的普通人,管益辉不以“天资”为评判标准,反而倾注更多心血帮助愿意努力的年轻人,“师傅,就应该发挥‘父’的作用,像培养孩子一样培养徒弟。”他说。
载誉归来,管益辉马不停蹄投入到“增材再制造技术科研攻关项目”中,“希望尽快实现产业化落地,可以有效降低列车全寿命周期成本。”管益辉说,中国高铁事业正值少年,自己的创新之路刚刚开启。
关键词:
2023-05-08 05:19:56
2023-05-08 03:11:11
2023-05-07 22:22:58
2023-05-07 21:09:43
2023-05-07 20:07:30
2023-05-07 18:06:46
2023-05-07 15:23:52
2023-05-07 14:40:18
2023-05-07 06:44:12
资讯